沈帥青:補貼醫療徵肉稅? 誘導措施宜考慮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11/09 00:1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進食過多肉類除了破壞環境,更令人易生病,牛津大學近日呼籲各地政府向肉類徵稅,補貼醫療系統。此一舉動必遭民間反對,但政府亦可循類似小措施、為人們生活習慣帶來改變。

牛津大學周二新聞稿指出,截至2020年,全球將有240萬人死於過度進食紅肉及加工肉,並帶來2,850億美元的醫療開支,但各地政府若能透過徵稅,令紅肉價格比現時高2成、加工肉比現時高4成,所得稅款有望應付當中7成醫療開支。

負責有關研究的學者Marco Springmann表示,進食肉類可增加肥胖、冠心病、癌症等,肉稅除了可減少醫療負擔,更可減排1億噸溫室氣體。聯合國今年9月將肉類定為全球最緊迫的危機,強調牲畜排放的溫室氣體已遠超交通工具,人們若不減少食肉,地球氣溫將在2030年前上升攝氏1.5度,極端氣候及天災變得更為頻繁。

據本港衛生署營養指引,市民每日不應進食多於180克肉類。然而,港大地球科學系今年指出,港人人均每日消耗664克肉類,與兩塊10安士牛扒相若,是英國人的4倍之多。

世上尚無國家有實施肉稅,但《福布斯》去年分析指,未來5至10年內極有可能成真。此類所謂罪惡稅(Sin Tax),例如多國已有實施的糖稅、菸酒稅等,皆透過增加產品售價減少市民購買。去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塞勒(Richard Thaler)指出,政府可活用誘導(Nudge),以小措施帶來大改變。

在本地實施肉稅,或政治上不可行,但港府仍可藉小措施,誘導消費者「向善」。塞勒在其著作《推力》中,舉例學校飯堂,若想增加學生選擇蔬菜,只需將不健康食品放在隱蔽角落、並將蔬菜放在學生眼睛高度的位置。經民聯今年公布調查顯示,只有7%中小學生會選擇蔬菜與魚類飯盒,港府或可由菜單着手、令學生更易選擇少肉飯盒?

牛津學者Joseph Poore表示,56%的消費者會拒絕消費他們認為不道德的產品。展示碳排放量的碳標籤應運而生,恒生管理學院發現多達8成港人願意多支付5%,購買具碳標籤的飲品;惟碳標籤在本地純屬自願性質,港府可否加以推廣?

聯合國建議民眾嘗試每周至少一日不吃肉,但要做到並非易事。食肉獸大可借助科技,例如手機應用程式Less、The Climatarian Challenge等,挑戰自己控制食肉量。

聯合國即使將肉類定為大問題,但亦未全盤否定,因人們對其有確切必要。然而,市民為地球及個人健康着想,面對肉食更需保持克制。

如何減少食肉

  • 選替代品︰植物造肉Impossible Foods今年進軍本港,推出以純植物蛋白、但具備牛肉色香味的漢堡扒;芬蘭公司Fazer更將蟋蟀磨成粉,用以造麵包。
  • 自我挑戰︰聯合國建議民眾,每周有一日完全不吃肉。應用程式The Climatarian Challenge每月為用戶提供8,000個碳積分,相當於80公斤碳,用戶每次進食,程式將根據碳足迹掉積分,民眾可挑戰自己每月不用盡積分。
  • 不見為淨︰學者Verena Kurz指,大學餐廳將素菜放在顯眼位置,可減少學生食肉量6%。

撰文 : 沈帥青